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见习记者 李怡蒙配资网可
当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以出土文物的讲述方式,在观众面前被缓缓道来,90多年前的烽烟,似乎近在眼前、触手可及。
8月30日,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幕,首次集中展出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,包括文物、标本1289件。特展以“密林考古-绝境苦斗-浴血奋战-丰碑永存”为叙事主线,以密营遗址考古发现为切入点,立体呈现珍贵文物、档案文献、历史影像、历史场景。
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、坚持抗日时间最长、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武装,在白山黑水之间、林海雪原深处,勇赴国难、英勇抗敌。
位于今吉林省磐石市的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,是杨靖宇领导创建的东北地区第一块抗日根据地,存续时间从1932年至1936年,分布面积约32平方公里,2019年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2021年至2025年,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,发现遗迹3300余处、出土文物1000余件,是目前考古调查发现的东北地区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、遗迹类型最丰富、功能设置最完备的抗联遗址群。
“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之一,是对抗联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复原。”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、红石砬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孟庆旭说。
过去,人们到抗联密营遗址现场,只能看到几块纪念碑或标识牌,其他就只剩下茫茫的大山和树林。但经过考古发掘,那些战士们当年住过的房屋、用过的物品,都一点一点地从历史的尘埃中被“打捞”出来。
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了地窨子(一种北方地区的半地穴式建筑——记者注)的复原场景。“挖了3米多深,几乎没有地上部分。抗联战士舍弃了舒适的居住环境,钻到深山、地下去住,为的就是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,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国。”孟庆旭说,“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,抗联为今天的我们做了什么,那我们也要为抗联做点什么。”
90后观众吴晨观看展览后说:“这是一个令我耳目一新的展览,和平时看的不太一样。这一次能够看到抗联战士曾经住过的院子、密营,他们医院里的石头手术台,木刻楞结构的房屋……抗联战士居然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争的,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。”
孟庆旭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展览在布置展厅时,除了有大量的场景复原,还有一个细节——整个场景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变化,“我们想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,让观众感受抗联在不同季节的生活环境”。抗联在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难处:春夏虽然在山上采食野菜比较容易,但十分潮湿,居住环境恶劣;到了秋冬,天气转凉,温饱又面临难题。在展厅墙上有一句话——“粮食要用命来换”。
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大河屯东山内,有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军创建的密营遗址,文献记载该遗址是抗联重要储粮场所。2023年,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,发现了一处粮窖。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了这件文物:大小两个陶缸相套,里面较小的陶缸内装粮食,两缸之间以木炭防潮,其上扣合一口陶缸,半埋于地下。
孟庆旭说:“通过鉴定,不大的缸里存放了十几种粮食,有小米、玉米、高粱……有一部分甚至都不能称之为粮食。南瓜、冬瓜等耐储存的蔬菜,以及草的种子,也被充当主食。可以看出,当时抗联已经征集不到成批量的粮食了,这些可能是老百姓从自己口粮里省出来支援抗联的。”
展览中,一张侵华日军野副“讨伐队”司令部1940年的《讨伐旬报(第十四号)》,记载了从1940年2月11日至20日期间,杨靖宇部队与日伪军警的3次交战情况。两名下山筹集粮食的队员牺牲,杨靖宇随后粒米未进,直至壮烈殉国。
孟庆旭说,持续5年考古发掘,最大的发现之一是,在红石砬子遗址发现的3300多处遗迹中,绝大多数是战斗工事,“这是以往的抗联史研究中从来没有提到的”。
“以前提到抗联密营,大都是地窨子、马架子(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,以土坯砌墙、茅草苫顶,屋顶低缓呈马背状——记者注)等生活设施。但我们调查发现,整个抗联密营里分布有大量的战斗工事。因此我们才能理解,抗联,为什么‘抗’字在前。修建密营也好,建设根据地也好,目的是什么?是抗日。”孟庆旭说。
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。抗联的战士在当时履行了他们的责任,今天的我们就要履行我们这代人的责任——把抗联的遗址发掘好、保护好、传承好。”孟庆旭说,历时5年的考古发掘,秉持的第一原则,就是要建设一个“开放性的考古工地”,“要把发掘出来、研究出来的东西,全部展示出来”。
基于考古发掘成果的展览“黑土地·红石魂”,第一站就到了延安。“我们为了圆抗联的一个梦,去看了看延安;今天,我们又把抗联(文物)带到了北京,来看看新中国。”孟庆旭说。
在展览的最后,是一面红色的墙,“永恒纪念”4个大字下,镌刻着140余名抗联战士(团体)的名字。还有更多的战士,并没有留下名字,但在白山黑水间,他们的血没有白流。因为,抗战胜利了。
中国青年报北京8月30日电配资网可
优邦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